第81章 缓缓驶向潼关

征服者征大人的豪华马车一路向东,缓缓驶向潼关。这座城关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之地,东接函谷关,西通长安,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马车尚未临近城门,征大人已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巍峨的关城耸立在黄土高坡之上,关墙如铁链般蜿蜒而下,尽头直抵黄河边,恰似一条盘卧的巨龙,将关内的繁华与关外的广阔天地隔绝开来。

车队行至城门时,城楼上悬挂的大旗随风猎猎作响,旗帜上书写着“潼关”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似乎在宣示着这座关城的重要地位。守城士兵见豪华车队而至,连忙打开城门,队伍顺利入城。征大人坐在马车内,掀起帘布,细细打量这座关城内的景象。只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行人来往不绝,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往来于西域与中原之间的商旅。各种方言夹杂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交融氛围。

潼关素来以其繁忙的商贸活动闻名,这一点在征大人所见之中展露无遗。街头有贩卖西域珠宝的商贩,柜台上陈列着熠熠生辉的珍珠玛瑙;也有贩卖南方茶叶的商家,茶香四溢,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品尝。此外,还有从草原运来的羊毛毯、来自江南的丝绸绫罗,甚至连岭南的香料都能在此地找到。一位头戴纱巾的商人正与一名本地买家热烈讨价还价,他的铜铃般的嗓音和粗犷的西域口音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征大人走下马车,吩咐侍从在一旁稍作等候,而他则沿街步行,细细观察这座关城的运转。他注意到,潼关的百姓生活虽忙碌,但井然有序。小贩们的叫卖声中夹杂着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声音,打铁铺的叮当声从巷尾传来,与街头的嘈杂交织成一曲别样的乐章。他还发现,这里有不少商队正在卸货或装货,货物中既有从西域运来的珍稀药材,也有中原制造的精美瓷器,昭示着潼关作为东西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再往前走,征大人看到了一处码头,几艘木船停靠在河边,船工们正忙着搬运货物。黄河水流湍急,激起层层浪花,而船工们却熟练地在湍流中操持船只,显然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经验。岸边还有几位渔民正将新鲜捕获的鱼整理成筐,等待着早市上前来采购的商人。征大人心中感叹,潼关不仅是关中和中原的交界,更是文化与经济交汇的节点。

他随行的侍卫提醒道:“大人,城内的观澜楼不远,乃潼关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是否前往一观?”征大人颔首应允。他知道,观澜楼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黄河壮美景色的圣地。登上观澜楼,黄河的壮阔尽收眼底。站在楼顶远眺,只见黄河奔腾而来,水波翻卷,浩浩荡荡东流而去,气势恢宏。河两岸黄土高原延绵不绝,错落有致的村庄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详。

观澜楼的墙壁上刻有许多前人留下的诗句,征大人细细品读,其中一首特别引起他的注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喃喃低语,心中暗自感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身后的吴参领低声问道:“大人,您对黄河之险怎么看?”

征大人负手而立,目光投向滚滚河水,声音低沉却坚定:“黄河乃中华之母,滋养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但亦时常泛滥成灾,造成人间惨剧。治河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地一城之力可成。这次来到潼关,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治理黄河是天下大计,若要实现长久安定,必须集各方之力,共同谋划。”

下得观澜楼,征大人继续沿街观察。他注意到街道虽宽阔,但部分路段已有破损,尤其是连接码头与城内主街的几条小巷,地面坑洼不平,给百姓的日常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他驻足片刻,随即吩咐随行的记录官将此事详细记下。他说道:“潼关虽为重镇,但细节之处若不完善,终究难以长久繁盛。此事,回京后须向圣上奏明。”

黄昏时分,潼关百姓听闻朝廷重臣到访,纷纷赶来县城的演武场,想一睹征大人风采。演武场上早已搭建起简易的台子,县令马君尧率衙役站在台下,恭敬地迎接征大人。百姓簇拥在周围,手持红绸、摇动花扇,表达着对征大人的敬意。征大人缓步登台,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开口说道:“本官此次奉皇命巡视各地,旨在了解民生疾苦,体察民情。潼关乃天下要地,关中屏障,本官所见,百姓勤劳、商贸兴盛,实为盛景。然而,也见道路损坏、河堤失修之处,本官铭记于心,回京后定会为此事请旨,竭力改善。”

台下的百姓听闻此言,纷纷鼓掌称赞。一位年迈的老者挤出人群,上前跪拜道:“大人若能为黄河修堤筑坝,潼关百姓感激不尽!”征大人连忙扶起老者,和声道:“老丈请起,治河事关重大,本官责无旁贷。”

夜色降临,潼关城中灯火点点,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为这座关城增添了几分祥和与喜庆。征大人站在客栈的窗边,望着街市上的繁华与人们的欢笑,心中却思绪万千。他知道,这份祥和背后隐藏着百姓对未来的期待,更肩负着朝廷对他的信任。他默默许下心愿:定不负圣命,为百姓谋福祉,为天下求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