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建立之初,得到了寒门士族的支持。
寒门士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以便和名门望族相抗衡。
为了满足寒门士族的需要,曹操选择不信天命,厉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提倡节俭,不慕虚名。
再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理由,打压名门望族,表现为,灭袁氏,杀孔融,杨修,崔琰,逼死荀彧。
在曹魏政权完成了原始积累,曹丕登基称帝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陈群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将人事权力交由名门望族,以声望之高低、品阶之上下、势力之大小,分配官职和权力。
这就背叛了寒门士族的利益。
作为寒门士族利益代表的曹魏政权,在公元220年就已经宣告了死亡,用了46年处理后事,到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盖棺定论。
杨行秋的前期目标就是团结一切力量推翻东晋的门阀政治,代表曹魏政权的曹氏宗族是可以团结的力量。
“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最后是对曹硕的评价。
虽有英雄之才,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拒绝曹硕和其背后的家族势力的理由很充分。
选择站队牛氏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第一、“牛继马后”的谶言,暗示着司马氏政权的衰落不可避免,将有一个姓牛或者与牛有关的人物兴起,取代司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