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亲政,那必须行冠礼,即成人礼。
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时期男子的冠礼是二十岁,但国君为了国家大计需要,可以提前。如晋悼公十三岁就行了冠礼后,一直牢牢把控着晋国朝政。
鲁国先君鲁宣公也是在晋悼公的支持下,未到二十就行了冠礼。
邾隐公需要为自己办一个成人礼,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邾国所知道的那个冠礼,是二十岁男子的冠礼。
邾隐公听说鲁国有位大贤叫孔丘,对周朝礼仪非常精通,就通过仲孙何忌向孔子求教。
当时,仲孙何忌作为孟氏家族宗主和鲁国大司空,与其兄弟南宫阅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听说有一位外国国君向自己请教,非常高兴,就向邾隐公详细介绍了相关礼仪。
孔子告诉邾隐公,虽然贵为国君,但行冠礼时,必须要使用世子的冠礼规制。
孔子说,冠礼并没有地位尊卑之别,哪怕你是天子的嫡长子,在加冠时与普通平民是一样的,因为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大家都要遵循同样的冠礼。
当时邾隐公就非常不理解,人生下来当然是有高低贵贱之别,为何孔夫子说没有呢?
孔子解释道,这不是指人的地位,而是指每个人自出生起,在敬重祖先这一点上,并不因为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人为什么要行冠礼?那是为了敬重纪念自己先祖,就是要要告诉先祖,自己已经能够承担一个成人的责任了。
所以,冠礼应该在祖庙按相关礼仪进行,以裸享之礼并配之以钟磬之乐,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礼制。
这个裸享之礼,即用具有特殊香味酿造的酒向先祖敬酒,
具体到邾隐公身上,那邾隐公要在邾国的宗庙前行冠礼。由于这个时候邾隐公的父亲已经去世,所以邾隐公要站在庙堂前东面的台阶上,表示自己继承父亲而成为家族之主。
为何要在东面的台阶上呢?那是因为当时主人接待宾客时,主人走东面的台阶,客人走西面的台阶。
然后,邾隐公开始加冠,并向参加冠礼的每人敬酒。对了,这冠要加三次,始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冠,再次加爵弁冠。
三次着冠,这酒也要敬三次。每敬一次酒,意味着加礼于有成的人。
正是因为孔子的耐心解释与教导,邾隐公全面掌握了自己作为少年国君行冠礼的一整套程序,礼仪非常到位,他的冠礼也非常顺利!
而且,由于邾隐公作为一国之君,能虚心向孔子求教,这让孔子对这位邾隐公有着相当的好感。
但好感并不能实际解决邾隐公的需要,当季孙斯下令修筑漆邑城墙时,孔子知道邾国是无论如何都要不回这座对邾国来讲非常重要的城邑了。
由于季氏在鲁国的强势执政,不用说邾隐公的努力化成了泡影,就连鲁国国君鲁哀公也只是一个国君而已,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国君。
甚至,鲁哀公连为母亲定姒求得一个合乎礼仪的丧事这点要求都得不到。
鲁国,还要讲什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