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唐开国以来,身为尚书令与右武侯大将军的李世民可谓是日理万机、异常忙碌。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长安城时,他便已整装待发,准备开始一天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
由于李渊新朝初立,为了犒赏功臣、安抚人心,分封了众多官职。这可忙坏了吏部的官员们,他们需要将每一个被册封官位之人的信息逐一仔细核对,确保没有任何差错。而作为统筹全局的李世民,则需要频繁地穿梭于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之间,了解各部事务的进展情况,并在房玄龄的协助下及时给予指导和协调。
尤其是吏部这边,更是重中之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份人事资料堆积如山,等待着官员们去处理。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每个人的籍贯、出身、功绩等重要信息,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疏漏或错误。然而,李世民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不仅亲自过问每份资料的审核情况,还时常与吏部的官员们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效率、保证公正公平。
在这个繁忙的日子里,李世民几乎没有片刻停歇。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旺盛的精力,有条不紊地推动着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这一天阳光明媚,但空气中却弥漫着紧张与凝重的气氛。李世民身着华丽的服饰,神色威严地带领着如今已成为他家总管的长孙无忌一同来到了刑部监斩现场。
李世民深知人命关天,他绝不允许有任何错杀或冤杀之事发生。因此,此次亲临监斩场,便是要亲自监督整个行刑过程,确保司法公正得到贯彻。
就在这时,原本寂静无声的一排临刑即将被斩的囚犯队伍中,突然间传来一声振聋发聩的高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还未成就大业,就因私人恩怨而斩杀壮士呢?”
这声呼喊犹如一道惊雷,划破长空,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禁为之侧目。坐在监斩台上的李世民眉头微皱,目光迅速扫向那排囚犯,随后转头召来了负责监斩的官员,语气沉稳地问道:“死囚当中大声呼叫之人究竟是谁?”
监斩官不敢怠慢,赶忙上前一步,躬身施礼后如实答道:“回禀王爷,此人名唤李靖,乃是驾部员外郎。他因企图告发陛下起义之事而遭逮捕,陛下曾下旨定要将其处死。”
听到这里,李世民心中一动。他略作思索后,果断下令道:“暂且将他押回大牢,待我进一步调查之后再行处置!”说罢,他挥手示意监斩官回去继续监斩。
原来,李世民对这个名叫李靖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心想,能担任驾部员外郎一职者,想必有些才能。而且从刚才那番喊话来看,此人或许并非等闲之辈。于是,决定亲自深入了解一番,看看是否能够网罗这样一个人才为己所用。
李靖被五花大绑地押解着带回到了牢房之中,心中却是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清楚,自己这一次算是赌对了!
回想起刚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当李世民踏入刑场的那一刻起,李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身影。此人年纪轻轻,但却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更令人瞩目的是,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刑场官员们,此刻竟然纷纷对他表现出毕恭毕敬的态度来。
而且,每当有一名犯人即将被行刑之时,李世民都会亲自上前认真审讯一番,然后再做出判决是否执行死刑。看到这里,李靖心中顿时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深知自己满腹才华尚未施展,远大抱负仍未实现,怎能甘心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掉性命呢?于是,他决定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就在李靖被粗暴地拉扯着离开刑场时,他忍不住又回头望了一眼李世民。而此时,仿佛心有灵犀一般,李世民恰好也将目光投向了他这边。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短暂的对视中似乎传递着某种难以言喻的信息。在李靖心中更加确定李世民一定能把自己解救出去。
此刻,李渊正端坐在他那宽敞而典雅的书房之中,神情专注地阅读着一封刚刚送达的紧急快报。这封快报来自于不久前才归降的五原通守张长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