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无奈的袁绍

当朝歌县被攻破的消息传到袁绍那里的时候,袁绍还在整备各部准备出征。

手下所有人都不愿意与刘备军正面对抗,各种拖延进度的情况下,得说如今这个速度已经是变化寻常的快了。只可惜,还是根本挽救不了败局。

所以,这位自己也不想和刘备军正面对抗的袁氏大人物,只能是召集所有的属下,召开一场军议, 讨论他们以后的作战方略。

以目前的情况,刘备军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从南方切断并州和冀州南部的能力,而邯郸以北则是刘备军雇来的草原骑兵。

这样,在刘备军的压迫下,袁绍军可以选择的方案并不多。

至少,在袁术和孙氏都不行动的基础上,就只有这么多选项。

第一,那就是直接大军进攻朝歌方向,不管胜负,直接沿着黄河一线撤入并州。这毫无疑问是相当有风险的,要与刘备军主力对抗,哪怕是可以马上撤入并州,这也不是什么安全的行为。

第二,那就是干脆放弃和刘备军对抗,留下一支部队死守荡阴。大军北上邺城和邯郸,以主力实力打通井陉道。毕竟,刘备军的骑兵可以配合少量步军逼迫城镇投降,但是太行山上的关隘他们是无可奈何的。

所以,只要大军打通这条通道,不仅袁绍可以安全退往并州,还可以考虑再支援邺城。那些草原骑兵,总是比武装到牙齿的刘备军好对付。

第三,那就是退往邺城不走了,在邺城以坚城与刘备军决一死战,不死不休,看看能不能拖到天下有变,最终迫使刘备军撤军。

这个方案看上去不怎么靠谱,但是确实非常稳妥。袁绍多年来修缮邺城,这座城池是城高池深,根本就不是轻易可以攻破的对象。这种天下坚城,可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有安全感的多。

袁绍手下的谋士们吵成了一团,没有人选择第一种正面挑战刘备军的方案。显然,即使是袁绍军的谋士都已经看明白了,正面对抗刘备军,这根本就超出了袁绍军目前所能达到的能力极限。

所以他们在争论的是第二和第三两种方案。

其中坚持打通井陉道的是以田丰为首的谋士。田丰对袁绍说:“主公,刘备如今势大不可力敌。但实际上,刘备如今也已经是天下诸侯的共同敌人,要知道,刘氏诸侯除了刘表,都已经基本被覆灭,或者正要覆灭。只要我们保存实力,以太行山的险要坚固,只要我们坐山观虎斗,有机会再进攻河北,自然可以重夺天下。”

这番话说实在的非常让袁绍满意,他就觉得,以自己一己之力对抗刘备军如此之久,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刘备军之强,别人没体会,他可是太知道了。他真的觉得,以现在袁绍军的实力,真的打不过刘备军。

如果能够退守到太行山一线,以关隘为天险,倒是可以考虑长期对抗。而刘备军走的是精锐路线,那万一刘备军大败,自己岂不是就有机会了?

但是,以郭图逢纪为首的另一批谋士则是基于同样的理由,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理由。

郭图这样劝袁绍:“主公,刘备固然是天下诸侯之共敌。但是,刘备之军精锐也是人所共知。若是没人主动挫败这支兵马,谁会敢于先直面这支强大的势力呢?如果我们真的退到并州,且不说刘备军会不会追击。如果刘备军趁势南下中原,吞并了中原的豫州徐州等地,那天下还有人能够对抗刘备军么?更何况,相比于冀州南部的富庶,并州苦寒之地,哪里能够养活袁绍如今的十万大军呢?所以,与其面对势不可挡的刘备军,不如固守邺城,主动让刘备军露出破绽。”

郭图逢纪说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刘备军夺取冀州以后,兵进中原是必然的结果,如果袁术继续不堪一击,那很可能刘备就要一统中原了。那时候,想要击败刘备军就几乎是做梦。尽管控制冀州幽州青州兖州的刘备军已经是很难对抗的了……

当然,袁绍也不是傻子,他作为世家出身的子弟,也很清楚,这争论背后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实际上是魏郡世家和其他地方势力在角力。

对于根基在魏郡的这些世家子弟而言,他们就是要保住魏郡,保住邺城。要知道,在袁绍手上,他们掌握的特权和势力大到袁绍自己都必须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他们。等到刘备来了,他们自然就没有办法继续掌握那么大的权力,所以他们必须要让袁邵死守邺城。

而其他世家弟子,早就已经没了根基,他们依赖于袁绍的势力存在。在邺城对抗刘备军,那真的是生死各半要看天命。他们自然是希望更稳妥的策略,退到并州再谋划一番也是好的。

袁绍心里其实是倾向于打通通向并州的道路,设法前往并州的,这条路终究生机和胜算大一些。

可是,他也不可能如今真的得罪魏郡这些世家。他的兵马钱粮都来自于他们,没有他们,现在袁绍军马上就能散架。到时候别说是去并州,指不定他马上都会去世……

最终,袁绍还是没有办法做出决策。他没有办法,相比于把曹氏子弟安排到所有重要岗位上的曹操,把所有官员管理全部考核化的刘备,袁绍极度依赖这些世家。甚至说,袁氏就是世家的代言人,在这个条件下,他的决策自然是更难做。

可是,袁绍还是很会想办法的。在等到所有人吵的精疲力尽的时候,袁绍向所有人开口道:“既然诸位讨论无果,但返回邺城乃是公论,不如我等先回邺城,待我与沮别驾(指沮授)论过再说,如何?”

这种条件下,很快这个决策就得到了通过。要知道,这个讨论本来就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而袁绍任命淳于琼和许攸待两万人守荡阴,自己就带领主力北撤邺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