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掐着时间走,预定进入兴京的时间为“二十九”当晚八时。
这个时间点对他有利,这时城门正在缓缓关闭中,关闭的速度能让他们从容进入城内。
他算好了,按这个时间走他不着急,看着身边疾驰而去的信使他还是不着急。
他猜测杭州府的急报内容是什么?竟然和赵知府书写的内容十分吻合,“兴侯接旨后,下令斩杀最后五百余名倭寇,并亲自监斩。”
得到这份急报,满朝文武却没一个说话的。
他们的思想境界很高。
某人举起一大缸污水倒在自己头上,这个消息让人感到惊讶,然后额手称庆。
然后某人没能封上国公,被封为兴侯后,又端起一盆污水倒在自己头上。
这样的镜头看了两次,大家就不感兴趣了,还自我安慰道:“他喜欢往自己头上倒污水,我们有什么办法?”
他们没办法,某人将自己的未来搞得一团糟,将来的仕途十分可悲。
所以文武百官不去关心某人的事,他们的目光盯着内阁,心里盘算着自己的位置。
他们很忙,官员改制已成定局,朝廷恢复中书省,一把手就是宰相,正一品衔。
参知政事为从一品,枢密使为从一品,枢密副使为正二品,太尉仍为正二品。
朝廷成立内阁,阁员是宰相谭远忠、参知政事尚善治、枢密使曹穆。
随着朝廷成立内阁,又有小道消息传出,原有的六部不动,增加一个农林部,尚书均为正三品,仍是原品级。
但让这些尚书、侍郎感兴趣的却是三个变化。
御史台改名监察院,设监察使一名,正二品,副监察使三至五人,从二品或从三品官员。
而原来只有从三品的大理寺却可能被提为正二品衙门,和枢密院、监察院一样,直接对皇上负责。
这是四权分立的格局,有心人琢磨一番就能明白,监察使和大理寺卿应该是内阁成员。
这是朝堂上将要出现的格局。
另一则小道消息则是关于地方的,据说朝廷要在地方设立行省,行省一把手为布政使,三品衔。
军事上设总兵衙门,并设行省监察院和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