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动,金国可能还有所顾忌,因为当时已经和平了百年,金国也不知道宋朝具体的武备实力。”
“但就刚好动了,金国顿时就知道当时的宋朝武备到底是多么的糜烂。”
“随后就是宋朝最为耻辱的事件发生。”
“靖康之耻!”
李恩凡说到这里,真的觉得宋朝当时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一次联金灭辽,一次联蒙灭金。
这两次,可以说是宋朝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转折点。
本来是慢慢的走下坡路的,结果就这两次操作,直接让当时的宋朝跳了两次楼。
“檀渊之盟说真的,如果当时的宋徽宗冷眼看着辽国和金国打生打死,最后再慢慢的出来收拾残局。”
“收拾完了残局,再把燕云十六州顺势收复了。”
“那后世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就是宋朝忍辱负重百年,一朝崛起顺势统一。”
“对宋朝的评价可能要上好几个阶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冯建也是对此颇为赞同,对众人缓缓的说道:
“其实当时最好的策略是什么?是派兵直接到边境,冷眼看着辽国和金国打生打死。”
“最后金国把辽国灭了,金国是绝不敢直接下手攻伐宋朝。”
“当时的宋朝只要语气强硬,让金国把燕云十六州交出来,那你们说金国会不会有所顾忌?”
“本来辽国准备拼命,但宋朝一参战,直接把辽国的兵力分散了。”
“金国当时强大的实力,没有任何的意外,直接顺势攻下辽国。”
宋朝武人地位的低下,直接就造成了后来的很多悲剧。
但这些悲剧本来就可以避免的,只要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战略思维。
可宋朝的君臣,似乎只能看见眼前那微小的利益,眼光从来都没有那么的长远。
“小凡之前说的联蒙灭金的原因,确实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因素。”
“但除了金国正在窃取宋朝正统的地位之外,金宣宗的南掠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南宋当时的朝堂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想冷眼看着金国和蒙古两虎相斗的。”
“并且,还一直根据时局的变化调整对蒙对金的策略。”
“联蒙灭金决议的出台也是几度峰回路转。”
“并且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想过,扶持金国,让金国去对抗蒙古。”
“但后来在诸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之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
冯建其实研究过那段历史,南宋当时真的是很无奈的,教训什么的都吸取了,但最后是不得不走上那条道路。
“在南宋的初期,当时朝廷就有人意识到了蒙古这支力量的存在。”
“当时的文学家洪皓就是第一个意识到的。在建炎三年(1129年),他出使金国被扣留的时候,他了解到了当时金国内部的许多情况。”
“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一直通过书信告诉朝堂金国的种种情况。”
“在绍兴十三年(1142年),洪皓就在书信中提到了金国“彼方困于蒙兀(蒙古)”。”
“但绍兴和议当时已经签订,整个南宋当时上下掌权的人,都无意北伐收复故土,所以此事直接被搁置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动“正隆南伐”的时候。”
“为了减轻军事压力,刘锜、吴璘便传檄蒙古、契丹诸部共同攻金。”
“但当时的蒙古尚未统一,并且由于金国和西夏的阻隔,宋朝也一直未能与蒙古联系。”
冯建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真的是很遗憾的。
南宋当时是有仁人志士意识到了蒙古是一支不弱的力量,但种种的意外,促成了后来的悲剧结果。
“12世纪末的时候,蒙古诸部统一,对金的威胁日益严重。”
“当时是有一部分南宋的大臣意识到了蒙古的威胁。”
“庆元二年(1192年),时任左相的余端礼就向宋宁宗指出:“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
“当时的宋宁宗其实也是颇为认可的,直接私密下令,让沿边诸军加强戒备。”
“次年,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向宋宁宗表达了进一步的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
“当时南宋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蒙古会是未来最大的劲敌。”
“本来在韩侂胄当政,想通过北伐缓解内部矛盾的时候,想再次联系蒙古,让当时的蒙古和宋朝一起攻打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