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十里秦淮水,六朝金粉乡

夏先衍看完后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雷明心。

在电话里雷明心高兴的开怀大笑,“小衍,这可真的是个好消息啊!天大的好消息,我得赶紧跟去向上面汇报了。等你完成金陵的任务后,回京一趟,一起来研究研究怎样把这个功法推广出去。”

“好的,雷叔,我在这边用不了太长时间,捡几个主要的灵源之地进行调查完就回去。”

挂掉电话夏先衍起身通知众人,该启程了。下一个灵源之地,雨花台。

雨花台在三国东吴时期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

丹心长共青山铸,铁骨永留王气回。

雨花台烈士陵园记录了雨花台作为曾经盘踞在金陵的多个反动势力用来集中屠杀全国各地革命志士的执刑场,在时间上涉及了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1949年多个历史阶段的革命烈士。

用过午饭,夏先衍一行人为了表达对雨花台英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特意购买了鲜花。他们怀揣着庄重的心情,前往雨花台祭奠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英烈们。

雨花台烈士陵园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依次展开,组成中心纪念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夏先衍带着众人从南大门进入雨花台烈士陵园。道路两旁的松树、柏树等常青树木四季常绿,为陵园增添了一份肃穆与庄重。

在秋风的吹拂下,枝叶轻轻摇曳,仿佛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烈士的英灵。

远处其他落叶乔木的树叶已变得五彩斑斓,金黄的银杏叶如一把把小巧的扇子,挂满枝头;火红的枫叶像是燃烧的火焰,点缀在绿树丛中,格外耀眼。落叶与常绿树木相互映衬,为陵园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景致和深沉的韵味。

秋风瑟瑟,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吟着对烈士们的赞歌。

夏先衍在这里也感受到了英灵的气息,但较之岳麓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正常了很多。

他只在灵源之中感受了这种气息,神识却没有见到另一处空间,这验证了华夏守护之灵的说法,他们是能够感知现实世界的,现在他们所处的空间已经隐藏了起来。

夏先衍从雨花台的北大门出来后就感受到了另一股灵源的气息,秦淮河灵源。

这是一座同长安的渭河,洛京的洛河相同灵源之地,贯穿金陵的秦淮河孕育出了一座灵源。

秦淮河的起点是金陵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终点是金陵市西水关。整条秦淮河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灵源之地,贯穿金陵市中心,最后汇入长江灵脉之中。

远在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在秦淮河上古老的 “长干桥” 旁,公元前 400 多年,越王勾践建造起城池 —— 越城。

沿古河道向西,又有古石头城遗址,是三国时的城防工事。诸葛亮曾赞叹金陵地形是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金陵也因此有 “石头城” 的别名。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金陵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城堡式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之一。

夏先衍顺着雨花路,先来到了大报恩寺遗址,这里就是孕育灵源的一处地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两句诗中“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就是大报恩寺。

金陵大报恩寺其最早可追溯至东吴赤乌十年(公元 248 年),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有 “江南第一寺” 的美誉。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华夏第二座寺庙,也是华夏南方地区的首座寺庙。

此后,寺庙历经各朝更迭,名字也屡有变更,如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复建为长干寺,南朝陈时改为报恩寺,宋时又改天禧寺,元时则改为慈恩旌忠教寺。

明朝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寺庙遭恶意纵火,仅佛塔留存。同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母恩情,在天禧寺旧址按 “宫阙规制” 重建寺庙与琉璃宝塔,并赐额 “大报恩寺”,历时 17 年完工。

大报恩寺规模宏大,琉璃塔高约 78.2 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建造耗费巨大,成为天下闻名的佛教圣地。

近代损毁,1842 年,腐国士兵抢掠了大报恩寺的金佛与墙体琉璃瓷砖,寺庙塔体仅剩余残垣。

2007 年,金陵正式开启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并于 2015 年完工开放展览。

如今在大报恩寺原址上并不是重建寺庙,而是用遗址公园的形式展示给世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考古人员在大报恩寺遗址所在地,找到了千年地宫。从地宫中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释迦摩尼真身顶骨舍利”、“诸圣舍利”、“感应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

大报恩寺遗址展区主要展示大报恩寺的发展历程、寺庙遗址、画廊遗址及地宫出土文物,分别呈现:千年佛脉、千年对望、前世今生、水工遗址和义井、出土文物(石函、铁函、阿育王塔)等。

夏先衍在恢宏的现代建筑之中,仿佛看到了昔日寺庙巍峨耸立、宝相庄严的盛景。

残垣断壁在岁月的洗礼下尽显沧桑。

琉璃塔残基静卧在现代修筑的琉璃宝塔之中,阳光倾洒,琉璃折射出璀璨光芒,似在低语往昔盛景。

穿过大报恩寺遗址就是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