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听了很失望,因为这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
人这个东西,不管是百姓还是帝王,答案一旦与自己期待的有所不同,便开始产生失望。
所以,由此可见,天下间任何人,若是对某件事情期望越高,那么也容易获得同等的失望感。
梁武帝沉默一会儿,又换了个话题请教,问道:“什么是佛学的真谛?”
达摩回答:“没有绝对的真理。佛在心里,心即是佛。”
一听又是这种不着边际的话,梁武帝有些不愉快,甚至没有了提问的热情。
达摩见话不投机,便起身告辞。
从这里解析,有时候,自己的不愉快并不来自他人,其实来自自己的无知。
达摩已经将真实的答案告诉了梁武帝,奈何梁武帝自己听不懂,重点不是听不懂,而是他听不懂的同时还产生了不痛快的心理。
这就好似常人见到另一个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本能产生的抵触心理。
达摩走后,梁武帝吐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想,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在达摩面前,总觉得有些压抑。
梁武帝之所以有这个压抑感,就是因他无知,而又不愿相信现实造成的。
他因达摩所说不是他心中所想不悦,又因达摩对佛法的深度认识,感觉心中压抑,这就相当于,我不懂来请教你,你说了我还不想相信。
其另一个原因是,梁武帝根本无法区分达摩祖师是否是真实的修者,这叫无慧眼,真佛现前不识佛。
事后,他把自己与达摩谈话的内容,告诉了他师父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那能是一般人嘛?
古代跟现代也不一样,古代能叫禅师的多多少少,大部分都是有些智慧的人。
而现在这些七大湿八叫兽的,只要会放个屁有个动静,再告诉别人是香的就行了。
因为现代人其实并不聪明,虽然没闻过这个屁啥味儿,但是看见别人信,自己就会盲目的去相信,脑子只是起到了一个装饰品的作用。
志公禅师听完梁武帝的讲述,着急忙慌的,朝梁武帝问;“现在达摩大师在哪里?”
梁武帝轻描淡写的回答:“他走了。”
志公师父气得直跺脚,恨不得给梁武帝两脚,咬牙切齿道;“你特么虎啊?你咋能让他走呢?”
梁武帝不解,还以为自己与志公师父说这事儿,志公师父会向着自己呢,反问道;“为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