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则为武将行列,他们在乱世、战时,以及对外族发生冲突时,全靠他们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只不过从长远来看,乱世、发生战争,以及应对外敌入侵时,武将确实是冲锋在前,为国家筑起坚固防线。
可一旦局势平定,步入太平盛世,文臣的作用便愈发凸显。
这样的排列,看似合乎情理,却也矛盾重重。
历朝历代以来,文武相轻,便是常态。
文人官看不起武将的粗莽,认为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只懂得舞刀弄剑,毫无治国理政的智慧。
武官则认为文官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在朝堂之上舞文弄墨、纸上谈兵。
平日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可一旦面临实际战事,便吓得瑟瑟发抖,毫无应对之策。
就拿此次燕王李恪在北疆的战事来说。
萧瑀站在庙堂之上,对指手画脚,却不知战场上兵凶战危。
一个不小心,就是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下场。
更惨一些,搞不好还要被割去脑袋,成为对手耀武扬威,炫耀战功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