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还能吃啥?”陈兴邦笑着说。
“中。”
“中!”
李安国没说话,今天就能回家,虽然怀里揣着厚厚的钞票,但踏入到这个地界,他的心情顿时就有点不太美好起来。
北疆挺好,因为他尽管只呆了几个月,但能看出来,大哥小弟呆的村子里,没有什么重男轻女,有人家生俩丫头是很正常的,还有人家生三个丫头的。
小龙的对象家里就一个丫头,那也过来了。
李安国有两个女儿,在这村子里,传统观念很重,如果不生个儿子出来,他这一枝子就断了。
不至于以后被吃绝户,但断了,那总感觉是个遗憾。
村子里上面有女儿的,基本上都是会去生儿子,哪怕超生。
李安国要再生的话就超生了。
村里超生的不少,要交罚款,所以他这趟去北疆一是躲清静,二来也是去挣罚款钱的。
陈兴邦和他类似,现在就一个女儿,打算再生一个。
李俊峰虽然年轻,却是好运气,生了两个儿子,所以才会乐呵呵的。
中午在城里吃了面,然后去汽车站买了票,坐着回家。
地区的车到县里,半路他们四个人下车,然后往村里走——这公路距离李家所在有村子还有四华里,就是两公里,不算远。
“这走路还是好。”老家这边通往路虽然不是柏油路,但基本上都是沙石路,而且人多走的多,现在也没积雪,走起来方便。时不时的还能碰到熟悉的人。
这样比起来比北疆强。
所以李俊峰才有这感慨。
“各有各的好。”李俊山感觉不一样,北疆的雪地看着也舒服。想想呆会儿回到家里,那潮硬的被子,他就感觉不舒服。
还是老马号的火炉子火墙舒服啊!
可惜短时间内是别想了。
路边没什么草,掉落的树枝也让人捡完了,这年头能合理合法变成柴火的,基本上是留不住的。
和北疆荒地遍布灌木枯枝不同,这里感觉“干净”的多。
碰到的熟人越来越多,还有孩子,一路打着招呼就回到了村里。
知道他们是从北疆回来的,不少人站在院门口看热闹,问一两句。
回来之前,四个人都换了新衣服。里面是新棉衣,供销社买的劳保衣服,外面是扯的布,梁月棉和陆大嫂赶制的。
脚上是棉胶鞋,现在穿着竟然还略有点热。
但舒服!
一身都是新的,手里提的也是大包小包,明显感觉这是挣上了钱的节奏。
“不是说李家老二带着人去北疆吃沙子的地方干活去了吗?咋看着还怪趁钱哩!”有人发出了疑问。
“谁知道是不是装的?”有人有着固有的印象,“那西北苦寒之地,发配劳改犯的地方,能是啥好地方?”
“那可说不准。”有人理性分析,“前面李家老爷子回来,那花的钱可不是假的,这半年花的钱有好几百了吧?有人都给算着。听说李家老大先前寄钱过来也是几十上百的寄,那钱能做假?”
不说话了。
看着这四个人“招摇过市”,颇有些羡慕。
最先赶过来的家人是李安国的两个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两个都穿着补丁衣服,扎着小辫,脸上冻的有红血丝,但看到父亲回来,很兴奋的一边一个抱着李安国的胳膊,还要帮着他提包。
李安国没让提,那包可重,里面有给老爷子带的东西。
李安国、李俊峰、李俊山在一个村,陈兴邦所在的村子还要远个不到一百米。
李青侠已经知道二儿子和女婿回来了。他作为老爷子自然是不能出来迎的,便在院门口等着,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
杜春芳坐在屋门口,看他不停出去看一看,忍不住说道:
“你想了就去迎一迎怕啥?那是你儿子,你要不想迎就老老实实呆着,他回到家总得第一个过来看你。”
这倒是。
李青侠别的没啥心得,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农村的糟老头子,也没啥好炫耀的,唯一比较欣慰的是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比较孝顺。
他急于想见到李安国,更多的还是想听听李安国他们是在北疆过的冬天是怎么样的。
李建国打电报过来,不止一次提起想让他们二老去北疆生活,过冬。以前他是不想的,但去年夏天呆了几个月,李青侠觉得那边还真不错。
这边虽然老朋友多,但冬天真不好过,阴冷阴冷的,不时的咳嗽,感觉肺都能咳出来。
老骨头不好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