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为了苏良的安全。
将他的最强谋将杨文广安排在了苏良身边。
杜雷和孙胜虽猛,但太听苏良的话语了。
他将杨文广安排在苏良身边,乃是希望杨文广在苏良犯险之时能劝一劝。
杨文广早年跟在范仲淹麾下,对苏良之名早有耳闻。
当他得知苏良将要做之事后,对苏良是愈发倾佩。
在苏良一行人离开半个时辰后。
宾州城便传出了,御史中丞苏良与南征主帅狄青不和,二人大吵一场后,苏良率领着护卫离营返京。
此消息,自然是狄青安排人传播的。
这正是苏良所言的那一场戏。
苏良离营为真,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场骗局。
紧接着。
狄青命人在宾州城大量购买食材、酒肉,宣扬要让将士们过一个舒服的中秋节。
……
八月十四日,清晨。
昆仑关,城楼上,凉风阵阵。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健壮汉子与一位手拿书册的中年书生站在城楼上,脸上都是笑容。
左侧的汉子,便是当今大南国皇帝侬智高。
而右侧站着的则是侬智高最器重的军师黄师宓。
侬智高的突袭之战,围困广州,以及退守邕州的计策全都是黄师宓想出来的。
黄师宓,岭南广州人。
因科举未曾及第而对大宋朝廷心生怨恨,投奔了侬智高。
这一刻。
二人已知大宋西军水土不服,上吐下泻者甚多。
还知,狄青准备了半个月的军粮,似乎要打持久战。
还知,狄青在宾州城买肉买酒,欲在军营中摆宴庆中秋。
还知,狄青与苏良起了争执,苏良一怒之下,带护卫离营返京。
黄师宓手中的书册,乃是一本《苏景明文集》。
当下,他最崇敬的人便是苏良。
他认为苏良靠一己之力为大宋续命。
若无苏良的全宋变法之策,大宋朝恐怕最多再有二十年就要覆灭。
黄师宓笑着对侬智高说道:“主上,此次,宋军南征,臣最忌惮的便是御史中丞苏良,此人诡计甚多,而今他与狄青有了矛盾,愤而离营,对我们大利!”
“狄青,徒一莽夫耳,或许还不如那陈曙,已经不足畏惧!”
“臣预计,宋军大概月底才会发起总攻,或者他们根本不敢攻,会再派文官来招安。”
“到那时,我们便先割据岭南,然后学着党项人,索要岁币,再让他们开榷场,为我们这里兴商贸,待我们慢慢壮大,而宋与辽夏有战之时,我们便可缓缓图之,占领整个长江以北地区。”
“到那时,我们与宋隔江而治,分庭抗礼,至于交趾,我们捏死它,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侬智高听完这道分析,欣喜地说道:“朕有先生,大业必成!大业必成!”
黄师宓捋了捋胡须,已经开始思索,待打赢狄青后,如何庆贺了。
他准备写一首比往昔的西夏军师张元那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还要嚣张的诗篇,让自己踩着狄青的肩膀,名扬后世。
他要让后世人知晓。
有一位因科举黑幕而未中举的书生黄师宓,用自己的智慧,推翻了大宋朝。
……
八月十五日,近午时。
宾州城外的军营,炊烟袅袅,不时传来一阵浓郁的肉香。
百姓们都以为士兵们是在准备过节。
其实,这是一顿战前之饭。
吃完这道饭,狄青便会领着众将士,直奔昆仑关。
预计黄昏可抵达。
到那时将直接对昆仑关发起冲锋,用一场胜利来庆贺中秋佳节。
而此刻。
苏良一行正骑马穿行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
边境之路比他想象中的要艰险许多。
一些官道年久失修,完全是废道,需要清理一番才能过去。
密林中,蚊虫、蝎子、毒蛇之类无数。
若不是余靖心细,为苏良准备了诸多药水,苏良这一身好皮囊恐怕就被咬坏了。
饶是如此。
苏良那白皙的脸庞也被晒秃噜了皮。
另外,天气湿热。
众将士的衣服都没有干过,苏良踩在靴子里就像踩在淤泥里一般难受。
但他一直都保持笑意。
不时与身边的将士开个玩笑,讲个小故事,令所有人都干劲满满,没有任何人埋怨条件艰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