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七七章 曙光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479 字 2个月前

凤凰城如此轻松拿下,令杨振大喜过望。

虽然说策反凤凰城守将,是杨振的意思,但是包括杨振本人在内,都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

尤其是当杨振得知,在凤凰城反正投诚的清虏将领,是镶蓝旗汉军甲喇章京李明时的时候,他的心情就更好了。

他之所以对接下来的北伐战争,或者说平虏事业,更有信心了,原因就在于此。

这倒不是因为这个李明时个人有什么才华过人之处,事实上杨振根本不认识这个李明时。

真正让杨振对未来信心倍增,感觉到“平虏复辽”大业终于稳了的,其实是八旗汉军将领两面性的进一步凸显。

当然了,杨振并不是没有见识过八旗汉军将领的投诚或者反正,但是这一次显然跟以往有所区别。

比如,以往影响最大的两起事件,即沈志祥的投诚和张存仁的反正。

这两起事件影响很大,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

沈志祥是完全被迫的,是走投无路之后的选择,实际上相当于被俘投降,说他投诚是照顾他面子,是杨振往他脸上贴金,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用他。

包括早期效忠的仇震海,后来的许天宠,再后来的刘仲锦、金玉奎等人,几乎都是如此。

甚至包括宋国辅、石明雄的投诚,起因也是他们与耿仲明的仇怨已经难以化解所致。

至于发生在广宁城的事情,也就是张存仁及其麾下汉军将领的反正,就更加具有特殊性了。

因为他们原本就是祖大寿的心腹部将,在大凌河城被围投降清虏后,也一直与祖大寿这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当时张存仁军中很多将领本来就是祖家人,比如祖泽润、祖可法等人。

当祖大寿得封锦义伯世爵,在大明这边地位上升,而他们在清虏那边却正面临个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被辽西军伍策反,然后重归辽西军伍,属于轻车熟路的基本操作。

但如果是换了杨振去联络他们,策反他们,可能就未必会有这个结果了。

所以这些人的归降也好,反正也好,都不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然而李明时的反正与归降,却跟以往的那些二鞑子将领都不太一样。

他不是因为被俘才投降,——虽然硬打下去的结果,可能也会被俘。